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王玥 實習生 陳敏紅 楊堃)四川省科技廳“2018年度四川省生物技術與醫藥重大科技專項”立項支持,撥付經費200萬元,全省醫療器械類僅有3個項目獲得專項資助……以上是位于成都高新區天府生命科技園內的今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今是科技”)研發的“第四代納米孔基因測序儀核心微流芯片的開發”課題所獲得的支持。此課題定位精準醫療,在生物醫藥領域,精準醫療是一種將個人基因、環境與生活習慣差異考慮在內的疾病預防與處置的新興方法,基因測序是精準醫療的基石,其有利于提高疾病診治與預防,提高全民健康。
立志用“幾百元、幾滴血、幾小時”為基因測序
“通俗地講,我們人類的遺傳密碼就像是一本書,如何把這本書的內容解讀出來,就需要用基因測序。”今是科技創始人、CEO蘇云鵬在談到基因測序時表示,目前今是科技已著手第四代納米孔基因測序儀核心微流芯片的研發。第四代基因測序儀,核心部件是一塊用以生成測序信號的微流芯片,該芯片的研發涉及蛋白質化學、生物材料、電子材料、微機電系統(MEMS)工藝等多個領域,是典型的復雜系統工程。即使在世界范圍,該類型芯片的研發也沒有完全成熟,在準確率、穩定性、使用壽命等諸多方面仍需不斷完善改進方能滿足市場需求。
現目前,全球主流測序是以illumina公司為首的第二代基因測序,其占據接近80%的市場份額。二代測序的通量大,價格相對一代測序也大幅降低。在蘇云鵬看來,第二代基因測序技術仍存在很大的不足,“首先讀長太短,我們人類基因的這本書也可以理解為一副拼圖,它一共有60億個像素,二代測序需要把拼圖打散,通過碎片去讀取。每一個碎片大概只有150—300像素,把這上千萬塊的拼圖碎片需要拼到一起,算法難度和計算量很大。而且更重要的是,人類等復雜基因組中大量存在的結構缺陷和高濃度GC區段無法被成功拼接,造成拼圖不完整的情況,因此不能滿足大多數臨床應用的要求。”其次是價格太高,一個人的全基因測序需要花費大概3萬元,這是普通老百姓難以負擔的,所以仍沒有得到大規模的應用。
“這些問題第四代納米孔基因測序儀都是能夠解決。”面對以上瓶頸問題,今是科技正努力通過研發第四代納米孔基因測序儀,意圖打破這一行業瓶頸。據蘇云鵬介紹,今是科技的愿景是在精準醫療領域實現“幾百元、幾滴血、幾小時”。“幾百元”,表示價格低廉,進行人全基因測序的價格將降到幾百元人民幣;“幾滴血”,意味著只需取少量的樣本,比如血液、體液或者組織,就能夠進行測序;“幾小時”,指的是檢測方便,可以隨到隨測,當天即可得出測序報告。
市場前景廣闊 預計2022年推出商用產品
據悉,基因測序最早進入大眾的視野是在90年代,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成功開展,全球科學家花費幾十億美元,在15年左右的時間把人類基因組的模板解讀出來。隨著測序技術的不斷換代升級,根據制藥巨頭羅氏預測,到2025年,整個基因測序的上下游市場規模將超過6000億美元。
根據規劃,今是科技計劃2018年底推出8-16通道的測序原理樣機,2020年推出主要性能達到設計需求的工業樣機,2021年推出面向市場進行測試的產品,商用測試機推出后,會收集目標客戶群的需求,根據客戶的需求再去迭代產品,優化設備性能和功能,2022年最終推出商用產品。“預計商用產品推出后3年內可實現年銷售收入10億元,并且有望打破歐美制造商在基因測序領域對國內市場的壟斷。”
據了解,在今是科技團隊的共同努力下,“第四代納米孔基因測序儀核心微流芯片的開發”課題已獲得四川省科技廳“2018年度四川省生物技術與醫藥重大科技專項”立項支持,撥付經費200萬元,“此筆專項資助將主要用于芯片所用生物材料開發、芯片流片和測試”蘇云鵬說公司預計3年內投入超過700萬元。“能夠獲得資助,說明了評審專家對我們技術優勢、團隊實力、項目前景的認可,我們將以開發性能優越的四代基因測序儀芯片為總體目標,不僅全面掌握,更要創新改進芯片的核心制備技術”。
成都高新區助力孵化生物醫藥產業
懷揣開發人人都用得起的基因測序儀的夢想,一年前,幾位留美博士和他們的同學們來到了成都高新區,并創立了現在的今是科技有限公司。2017年10月,今是科技正式簽約入駐天府生命科技園。
“我們幾位創始人都是四川人,我們愿意在自己的家鄉來實現夢想。”在考察多地之后,最終選擇在成都創業,并把公司落地在高新區天府生命科技園,蘇云鵬說:“落戶這里,不僅僅因為成都是我們的家鄉,我們在這里看到了中國生物醫藥的未來。”
據介紹,今是科技落戶高新區后,獲得了區政府眾多政策上的扶持和幫助。入駐天府生命科技園,高新區政府還給予了今是科技減免租金一年的優惠,并且在接下來的兩年時間,還將獲得800平米免費用地和500萬元的資金配套優惠。除此之外,天府生命科技園豐富的生物醫藥及芯片設計加工配套產業資源也會為今是科技提供眾多幫助和研發資源上的支持。
(今是科技供圖)
原文地址: